Friday, May 18, 2007
政大80周年紀錄片 5/19播出
5/20為國立政治大學80周年校慶,政大校友會與海內外校友共同舉辦第五屆世界校友嘉年華會,並委託TVBS製播「風起雲湧80年」電視紀錄片,記錄大學發展歷程,內容橫跨南京、重慶、台北三個時期,將於5/19在TVBS頻道播出。在校園裡辦的活動,我們不一定會出席,有空還是可以看看紀錄片。
Saturday, May 12, 2007
時空的回顧
前國立臺南藝術學院校長 漢寶德著
原文刊於大地地理雜誌 2001 年.一月號
人為甚麼為自己留下記錄?因為人是容易遺忘的動物,是感情的動物。因為感情,人類對逝去的歲月,過往的人生,因回顧而傷感,因感傷而生高尚的情懷。人類留下的一切記錄,不過是為了勾起不斷的感傷而已,而傷感是文化的濫觴。
我是一個記憶力特別不好的人,加上沒有保留記錄、整理記錄的習慣,所以退休後,朋友們要我寫回憶錄,我才嘗試回顧過往的歲月,這才發現往日的一切大多如霧裡看花,模糊不清了。而生命中留下的一鱗半爪的痕跡,都使我傷感不已。時空轉移,人事全非,撫今追昔,豈不令人慨然長嘆!
我的回憶使我覺悟到,對過往歲月的回顧所產生的傷感,並沒有重要不重要的分別。平凡的人物,平凡的歲月,平凡的事件,一旦逝去,都有回顧的價值。如果有明確的面貌重新呈現出來,都能動人心弦。這就是為甚麼一張老照片也彌足珍貴的原因。
在箱子裡翻到一張幾十年前的汽車照片,引發了我一連串的回憶。我記得三十幾年初回東海任教的時候,生活在荒涼的大度山上是非常孤寂的。由於交通不便,住進校園幾乎就與外界隔絕。去一趙台北是很困難的旅程,因為火車票不容易買到。而我為了經常去台北辦事,就把在美國幾年辛苦積下來的一點存款,買了一部二手車,經常與內人奔波於北、中之間。
這部車的照片使我想起沒有高速公路時代的台灣。高速公路把台灣的時空壓縮,使我們心目中只有台北、台中等幾個主要的城市。可是在三十幾年前,台灣是很廣袤的,即使開著一部小汽車,也有走不盡的感覺。因為一號公路只有單線,要與貨車、公車、耕耘機,甚至牛車、腳踏車共用,車行緩慢,有足夠的時間欣賞沿途的地方風光,甚至品嘗地方食物的風味。
我記得,我們開車出東海左轉,經沙鹿、清水北上,沿途是相思林的山坡,念人心曠神怡。然後要過大甲溪、大安溪上的兩座窄橋,見一片片石灘的河口,使人感到先民開闢的艱辛。過苑裡繼續北上,見海風下的農田與農舍。轉入頭份,已經兩個多小時了,我們通常會在街上小吃再上路。
自頭份轉入山路,見台灣北部山區峰巒的景觀,車路迴轉,到了新竹,看到右老的東門,一路北上,經過了每一個重要的市鎮。楊梅、中壢、桃園、新莊,經淡水河上的中興橋,進入台北火車站前。
每走一趟,好像走過了北台灣的地理與歷史,每一次往返,都使我發思古之幽情。
可是曾幾何時,高速公路已駕凌台灣的時空之上。旅行不過是到達的過程,不再有行行復行行的感覺了。但是我們可以想像,人類用車、馬甚至徒步旅行的時代,每一次旅程都是一次入一的探索。而文人的遊記,都成為重要的共同記憶,特別精采的,不免使我們興起重履他們的足跡、走入歷史的願望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原本不是很想轉貼文章的,因為有著作權的問題。然有些自己喜歡的文字網路上找不著,看到耀耀樓下的貼文,讓我想起了漢寶德的這篇文章⋯⋯
原文刊於大地地理雜誌 2001 年.一月號
人為甚麼為自己留下記錄?因為人是容易遺忘的動物,是感情的動物。因為感情,人類對逝去的歲月,過往的人生,因回顧而傷感,因感傷而生高尚的情懷。人類留下的一切記錄,不過是為了勾起不斷的感傷而已,而傷感是文化的濫觴。
我是一個記憶力特別不好的人,加上沒有保留記錄、整理記錄的習慣,所以退休後,朋友們要我寫回憶錄,我才嘗試回顧過往的歲月,這才發現往日的一切大多如霧裡看花,模糊不清了。而生命中留下的一鱗半爪的痕跡,都使我傷感不已。時空轉移,人事全非,撫今追昔,豈不令人慨然長嘆!
我的回憶使我覺悟到,對過往歲月的回顧所產生的傷感,並沒有重要不重要的分別。平凡的人物,平凡的歲月,平凡的事件,一旦逝去,都有回顧的價值。如果有明確的面貌重新呈現出來,都能動人心弦。這就是為甚麼一張老照片也彌足珍貴的原因。
在箱子裡翻到一張幾十年前的汽車照片,引發了我一連串的回憶。我記得三十幾年初回東海任教的時候,生活在荒涼的大度山上是非常孤寂的。由於交通不便,住進校園幾乎就與外界隔絕。去一趙台北是很困難的旅程,因為火車票不容易買到。而我為了經常去台北辦事,就把在美國幾年辛苦積下來的一點存款,買了一部二手車,經常與內人奔波於北、中之間。
這部車的照片使我想起沒有高速公路時代的台灣。高速公路把台灣的時空壓縮,使我們心目中只有台北、台中等幾個主要的城市。可是在三十幾年前,台灣是很廣袤的,即使開著一部小汽車,也有走不盡的感覺。因為一號公路只有單線,要與貨車、公車、耕耘機,甚至牛車、腳踏車共用,車行緩慢,有足夠的時間欣賞沿途的地方風光,甚至品嘗地方食物的風味。
我記得,我們開車出東海左轉,經沙鹿、清水北上,沿途是相思林的山坡,念人心曠神怡。然後要過大甲溪、大安溪上的兩座窄橋,見一片片石灘的河口,使人感到先民開闢的艱辛。過苑裡繼續北上,見海風下的農田與農舍。轉入頭份,已經兩個多小時了,我們通常會在街上小吃再上路。
自頭份轉入山路,見台灣北部山區峰巒的景觀,車路迴轉,到了新竹,看到右老的東門,一路北上,經過了每一個重要的市鎮。楊梅、中壢、桃園、新莊,經淡水河上的中興橋,進入台北火車站前。
每走一趟,好像走過了北台灣的地理與歷史,每一次往返,都使我發思古之幽情。
可是曾幾何時,高速公路已駕凌台灣的時空之上。旅行不過是到達的過程,不再有行行復行行的感覺了。但是我們可以想像,人類用車、馬甚至徒步旅行的時代,每一次旅程都是一次入一的探索。而文人的遊記,都成為重要的共同記憶,特別精采的,不免使我們興起重履他們的足跡、走入歷史的願望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原本不是很想轉貼文章的,因為有著作權的問題。然有些自己喜歡的文字網路上找不著,看到耀耀樓下的貼文,讓我想起了漢寶德的這篇文章⋯⋯
眼中的居銮
居鑾和普羅旺斯有甚麼不同?
從Air Hitam Tol進入居鑾,在2至3公里处就能看到滿山的龙珠果。
曾幾何時居鑾的土产多了一樣"龍珠果"。
然而豆沙餅,是東亞的好吃,還是東發的好吃到現在還是没有結論。
董總的下午茶冲泡的咖啡是來至居鑾的電視機牌咖啡粉。
火車站的咖啡店賣到吉隆坡One Utama就變了樣了,
然而回到居鑾看到火車站咖啡店高鹏滿座,總覺得這是居鑾的驕傲。
清晨的南峇山有濃雾,太阳從山後升起,有没有計算過太阳升起的位置是在南山多還是北山多。
老一輩的人說以前南峰比北峰高,現在北峰慢慢高過南峰了,你相信嗎??
那天去找鑾中以前的美術老師 張育南老師,從他那裡搬回百多張他曾畫過居鑾的水彩寫生。
畫裡有火車栅門的老街、有消失的哈芝瑪蘭、有南峇山下的人家還有七十年代的農家。
我用了一整天的時間在家翻拍作品,希望把這些作品数位化。
看到這些作品,有濃雾也有炊煙、有消失的木屋、也有風华不在的老街。
這是居鑾的文化和特色,在畫家的眼中居鑾有它的美。
透過畫家的畫筆把居鑾再詮釋,我感覺到居鑾的美不輸給給普羅旺斯。
這半年的時間常在居鑾走動,其實放慢腳步在居鑾老街走走,清晨到南峇山看看。
居鑾也是很美的。
图片說明:
第一张是火車栅門和Jalan Ismail的老店"萬和利",
現在萬和利翻新後,雖然造型保留以前的特色,但是卻少了岁月的味道。
第二張是哈芝瑪蘭的木屋區,現在以完全找不到了。
取而代之的是商業中心"帝王廣场",但是卻一點生意都没有。
第三張是南峇山全景,我喜欢那濃雾環山的感覺,還有那山下的房子。
Saturday, May 5, 2007
Subscribe to:
Posts (Atom)